生活格子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請順便告知診所是生活格子的忠實網友(水人幫餓勢力).希望終有1天能讓所有醫生禮遇.(如果沒有速回報.將註記之)line:94im台北背包客棧住宿| 國際台北青年旅館| backpackers| 通舖上下舖| taipeihostels| 短期租屋酒店公寓| 飯店旅館
查看: 3093|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收起左側

[皮膚科診所] 一般民眾有疑問的皮膚病觀念.病名12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11-8 15:37: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問一:我的皮膚病是不是長「癬」?
    古代中醫文獻裡的「癬」並不是特指一種皮膚病,而是包含很多種皮
膚病,有從形狀命名的癬如「牛皮癬」(指皮膚病像牛頸子的皮,又厚又
堅韌)、「金錢癬」(指皮膚病的外形圓圓的似銅錢)、「松皮癬」(指皮膚
病的外形似松樹的皮),有依發病時間命名的癬如「奶癬」(指於小孩哺乳
期間所發生的皮膚病),有依病程命名的癬如「頑癬」(指頑固難醫的皮膚
病),也有依感染源命名的癬如「疥癬」(由疥蟲感染所造成的皮膚病),這
「癬」病以現代醫學來說屬於很多不同類的疾病,並灴是單一的病。
   
    偏偏西醫借用「癬」這個字來稱呼黴菌感染的皮膚病,把一個廣義的字
局限於狹隘的範圍,這是一個錯誤,常造成醫師及病人的誤會。如病人可
能患慢性濕疹「頑癬」,但他卻自己去藥房買治療黴菌感染的藥膏來擦,
只因為這種藥膏是治「癬」的!其實這兩種「癬」風馬牛不相及也,其治
療結果可想而知!由於錯誤已經鑄成了,無法改變,所以如講到「癬」,
一定要知道是不是以前中醫或是一般民間所稱的「癬」字用來稱黴菌感染,
所以大家如碰到醫學文章中有「癬」這個字時,最好要推敲一下上下文,
才可知其指何病!
問二:有的醫師說我的皮膚病是「牛皮癬」,有的醫師卻說我 長的是「乾癬」,究竟是誰說的對?
    如上題所述,古代醫書中的「牛皮癬」及「乾癬」這兩個病名是依皮膚
病的外形而命名的,是一種病徵,而非單一疾病。根據清.<醫宗金鑑.
編輯外科心法要訣.發無定處.對「牛皮癬」的定義為:“牛 皮癬,狀如
牛領之皮,厚而且堅”。由此說明可知牛皮癬應是汎指慢性、苔癬化的皮
膚病,因此時的皮膚才會有如牛頸子的皮,又厚又硬。依此說法,psoriasis、
neurodermatitis等慢性皮膚病都有牛皮癬的特徵,全都可歸於古代「牛皮癬」
這個病。另外在清.<醫宗金鑑.編輯外科心法要訣.發無定義>對「乾癬」
的描述為:“乾癬,搔癢則起白屑,索然彫枯。”由此定義可知乾癬也是汎
指病灶乾燥、摳之有白屑的皮膚病,而很多慢性皮膚病在冬天或是在皮膚乾
燥的人都可看到這些變化。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乾癬」與「牛皮癬」一
樣,包含很多種疾病,如上述的psoriasis、neurodermatitis等病也一樣應包含
在古代「乾癬」的範圍內。現大陸把psoriasis用新病名「銀屑病」來命名,
就比台灣把psoriasis稱為「乾癬」來得比較不會讓人混淆。
問三:我的孩子臉上白白的,是否長「白癬」?
    閩南語的「白癬」通常被用來形容pityriasis alba(白糠疹)這個病,這是一個錯
誤的稱謂,如前所述,父母常去買治療黴菌感染的藥膏來給孩子擦,使病況惡
化。另民間相傳pityriasis alba是由於沾了黑板的粉筆灰而發生,很可能是因為
pityriasis alba的皮屑看起來像粉筆灰而有這種奇怪的說法。還有偶可見父母問
有pityriasis alba的小孩是否長蛔蟲,這個說法是源自於中醫,因中醫認為有些
患蛔蟲的小孩臉上會出現白斑,而西醫是沒有這種看法的。
    其實閩南語的「白癬」跟「白釣」(「釣」的閩南語發音為tio3irm tio5)一樣,
都是廣義字,凡是皮膚變白的病,如pityriasis alba、pityriasis versicolor(汗斑)、
vitiligo(白斑)、postinflammatory hypopigmentation(發炎後色素不足)等,都可以被
病人稱之為「白釣」或「白癬」。
問四:我的腳是不是有「濕氣」?
    中醫的理論認為「濕」可以致病,由「濕」所引起的皮膚病可見皮膚有水腫、
水泡、糜爛、流湯流水等現象,西醫是沒有這種觀念的。
   
    依筆者的經驗,「腳有濕氣」要看是外省籍人士或本省人說的才能知其指何病。
外省籍人士所稱的「腳有濕氣」指的是香港腳,但本省籍人士所說的「腳有濕氣」
或「腳有水氣」卻是指腳有水腫。同樣地,外省人說的「有腳氣」也是指香港腳,
本省人說的「有腳氣」大都指腳有水腫。
   
    為何有如此的歧異呢?與台灣跟中國大陸對tinea pedis(足癬)的稱不同有關,因
台灣稱足癬為「香港腳」,但大陸醫書裡則稱足癬為「腳濕氣」、「腳氣」或「腳
氣瘡」等。
   
    由上所述可知,醫師在看病時要稍稍留意一下病人的話,不同的省籍與文化背景,
同樣的話可以代表不同的病情。
問五:我從沒殺過魚,為何我還會長「魚鱗贅」?
    閩南人俗稱疣為「魚鱗疽」(「疽」的閩南語發音為tshi1或tshu1)、「魚鱗贅」(
「贅」的閩南語發音為tseh4或tsue3),有的醫師把「魚鱗疽」寫成「魚鱗贅刺」是
不對的。客家人則稱疣為「魚鱗痣」,外省人則俗稱「瘊子」。一般閩南人及客家
人都認為疣是魚鱗附在皮膚上生長所造成的,巴克禮牧師在「廈英大辭典」補編裡
對「魚鱗贅」的註解為(mark on skin, where fish scale adhered when person was young.)
可見這觀念淵遠流長。
   
    那為何會有「魚鱗附於皮膚上生長可變成疣」這種觀念呢?根據Chuou及Tschen的
報告,發覺在殺魚時,如魚鱗附於皮膚上沒馬上洗掉,就會黏在皮膚上,由於魚鱗
是透明的,人們往往沒注意到,使魚鱗繼續附著於皮膚上,幾天後魚鱗就會造成刺
激性皮膚炎,使皮膚粗糙、鼓起來,此種現象會使人誤以為魚鱗可附於皮膚上生長。
筆者認為,先民與老外相同,都觀察到了一樣的現象,卻把這種現象穿鑿附金成疣
的起因。
問六何謂「藥疽」、「著疽」、「水疽」?
    閩南語的「疽」只被特別用來稱呼幾種皮膚病,如疣稱「魚鱗疽」,貼膏藥或擦藥
過敏引起的接觸性皮膚炎叫「藥疽」,小孩子生於頭皮及臉的脂漏性皮膚炎稱「油垢
疽」。
    還有台灣很多地方都有「著疽」(「著」的閩南語發音為tioh4)的說法,意義也有很多
種,不過最常被人用來稱手指縫與腳趾縫出現糜爛的情況。為何這些疾病的閩南語病名
有「疽」字,有待進一步考証,因為中醫把「疽」用來稱某些化膿性疾病,並不用來指
上述的疾病。
    另外閩南語的「水疽」則指農人種田時,手腳泡於水中所引起的手腳糜爛,這是一個
很古老的病名,在隋.<諸病源候論.癰疽病諸候下>裡就「水疽」這個病,說:“此
由寒濕之氣客於皮膚,博於津液,使血氣否澀,濕氣偏多,則發生水疽,......,
多發於手足。、類似「水疽」的講法尚有「肥疽」,指的是肥料引起的刺激性接觸性皮
膚炎。
問七:我有「腐著」,走路很痛,怎麼辦?
    閩南語俗稱intertrigo(對磨疹)為「腐著」(「腐」的閩南語發音為kauh4)或「腐去」,
意思為腐爛。一般而言,腹股溝、腋窩、脖子等處〔的對磨疹最常被病人稱為「腐著」,
有的人則稱為「腐汗」。另外手指縫、腳趾縫的對磨疹則特稱為「腐指」(「指」的閩
南語發音為tsainn4),與手腳「著疽」的意義類似。
問八:我的小孩都睡自己的枕頭,為何還長「油垢」,是不是大人傳染給他的?
    民間俗稱長於小孩子頭皮及臉上的seborrheic dermatitis(脂漏性皮膚炎)為「油垢」、「
油垢疽」,認為是小孩子睡了沾了大人頭髮油垢的枕頭才發生的。另有一說為兩頰的「
油垢」是被大人親後才發生的。所以大家親別人的小孩要小心,免得萬一小孩生脂漏性
皮膚炎時,被小孩的阿公、阿媽罵死了。當醫師診治此病時要跟小孩的家屬解釋清楚,
說明這種病上述的民間看法無關,跟小孩的體質比較有關,小孩大一點就會好起來,以
免家屬緊張。
    另外小孩頭頂的脂漏性皮膚炎又特稱為「囟nah4屎」或「囟屎」(「囟」閩南語發音
為sin3),很明顯地,這個病名是由疾病的外觀而得名。
問九:我的屁股是不是長瘡?
    「瘡」在中醫的外科學裡與「癬」一樣,也並不是特指一種皮膚病,而是包含很多完
全不相干的皮膚病,如流湯流水的濕疹叫「濕瘡」、疥蟲感染所造成的病叫「疥瘡」、
帶性皮膚炎叫「漆瘡」、長於屁股的癤稱「坐板瘡」、長於黏膜的潰瘍稱「疳瘡」,這
些皮膚病須由醫師親眼見到病人才有辦法診斷。
問十:我生的是「粒仔」還是「疔仔」?
    西醫把皮膚的細菌感染分為folliculitis、furuncle、carbuncle、cellulitis、abscessw等,
然後就沿用一些中醫的古病名來命名。但古代「癤」、「疔」、「癰」等字也是廣義
的病名,各自包含很多疾病,且相互之間還有重疊的地方,造成英文病名翻譯成中文
病名時,沒有合適的病名可以使用,如硬要套上古病名,常使英文病名與其翻譯的古
病名兩者代表的疾病不莖吻合,造成中西醫之 間的困擾。現就筆者整理所得,略述
一二:
當細菌侵犯毛囊造成毛囊及其周圍發炎時,西醫稱為furuncle,譯為「癤子」,這病名
翻譯得不太對,因中醫的「癤」較廣義,包含的疾病較多,不但包含毛囊發炎(如西
醫的folliculitis、furuncle及carbuncle),還包含汗腺與皮脂腺的化膿性感染,如痱子有
細菌感染時,就稱為「暑癤」、「熱癤」。癤與疔的區別在於癤為皮膚表淺性的病變,
浮淺無根不硬。癤子即民間俗稱的「粒仔」。
中醫又把主要長於顏面與手足皮膚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特稱為「疔」,其特色為皮膚病
灶處頂亮根深、堅硬而有根腳,像釘子嵌入皮內,所以叫做「疔」。照古籍的描述,
「疔」包含了西醫的furuncle及carbuncle(唇疔、顴疔、鼻九疔等)、cellulitis(足底疔等)、
lymphangitis(紅絲疔)、paronychia(蛇眼,疔、沿爪疔)、whitlow(蛇頭疔)、gas
gangrene(爛疔)、anthrax(疫疔)等病。由此可知「疔」是中醫所特有的病名,問西醫是
問不出所以然的,因西醫的教科書中沒這樣子的分類。中醫認為「疔」來勢兇猛,病
情較重,如處理不當,容易引起「走黃」,即敗血症,這在沒抗生素的時代是會致命
的,所以中醫有「治疔如防虎」的觀念。由於有中醫的這種觀念,因此一般民眾很怕
長「疔」,因為這就意謂著他所生的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病。還有中醫認為擠膿是疔瘡
的禁忌,怕因此引起疔毒擴散,甚或走黃,所以西醫一旦決定要為病人切開病灶排膿
時,應要先與病人溝通清楚,以免有「疔不能擠」這觀念的病人驚慌。
西醫把carbuncle翻譯成「癰」也是不太正確,因綜合中醫書籍所述,「癰」切起時皮
膚紅腫突起,浸潤範圍廣,生於皮肉之間,最後裡面會化膿潰破,在化膿未潰時沒有
膿頭,所「癰」應是指各類細菌化膿性感染所導致的subcutaneous abscess較對。
您也可以參考 Dermatology in Taiwan 皮膚科在台灣的問答專輯

就是愛美 愛美是女人的權利
生活格子 10位整形口碑醫師
香港澳門中國海外人士赴台灣整形應注意事項
東區整形街周遭便宜住宿.飯店愛美小義工義務打聽整形圈的一切.也請多回報.
若你也感恩盧蘇偉.更生團契.黃明鎮.林榮賜.邀每周1h在家當志工.有緣人齊聚集教育不沉淪.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8 15:45:56 | 只看該作者

許多民眾有疑問的皮膚病觀念.病名(2)

問十一:我的皮膚被割了一刀,現「發黃」了要不要吃消炎藥?
    閩南語稱皮膚紅腫發炎為「黃」或「發黃」(「黃」的閩南語發音為hong5),
如「粒仔發黃」、被蛇咬到後的傷口紅腫發炎稱「蛇黃」、傷口在泡水後產生的
紅腫發炎稱「水黃」使皮膚發炎或腫脹的現象消失稱「退黃」。現受國語的影響,
「發黃」除了老一輩的人以外,已少有人講,年輕人都以「發炎」代替了。   
問十二:我生一粒檨仔,走路像鴨子,請醫師快救我!
    閩南語俗稱bubo(腹股溝淋巴腺紅腫發炎)為「生檨仔」(「檨」的閩南語發
音為suainn7),「檨仔」就是芒果。一般醫師常認為「生檨仔」指的是
lymphogranuloma vencreum(LGV)(花柳性淋巴肉芽腫),因其可造成腹股溝淋巴
紅腫大疼痛。但是臨床上除了LGV以外,chancroid(乾性下疳)一樣也可以有bubo
出現,照樣被病人稱為「生
檨仔」,所以「生檨仔」並非單一的病,還是需要醫師的臨床鑑別診斷。   
問十三:我的陰部癢,是不是得了「八腳」?
    陰蝨在閩南語的俗稱為「八腳」(「腳」的閩南語發音為kioh4)或「八角」
,這至少是明清時對陰蝨的稱呼,如明.<外科正宗>裡說:“陰蝨又名八腳
蟲。”清.<醫宗金鑑.編輯外科心法要訣.下部>也有提及:“陰蝨瘡蟲毛
際內。[註]此瘡一名八腳蟲,生於前陰毛際內。”清.<瘍醫大全.卷三十八>
裡說:“八角蝨即八角蟲,又名陰蝨瘡,其形如花蜘蛛,叮於陰毛之上,生於
前陰毛際,其痒如錐。”所以閩南語忠實地保留了媿百年前古人的稱呼,不過
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陰蝨只有六隻腳,應稱「六腳」較合理,但沒有人這
樣說。
    另外要注意的是,古書中所說的「八腳蟲」依不同本書的說法應包含兩種蟲
子,一種為陰蝨,另一種為下一個問題中要提到的「蠼嫂」
問十四:我的皮膚突然爛一塊,是不是碰到蜘蛛撒尿?
    老一輩的人在碰到皮膚突然出現局部糜爛時,就稱之為「流偶漩尿」(「流
偶」的閩南語發音為la5gia5,「漩」的閩南語發音為suan7,「漩尿」即撒尿)
、「流偶濺尿」(閩南語稱「液體噴出來、射出來」這個動作為「濺」,其閩
南語發音為tsuann7)。高腳蜘蛛(屬蛛形綱的Heteropodidae科)閩南語俗稱為
「流偶」,傳說這種蜘蛛的尿有毒,人的皮膚如碰到的話就會爛掉。依筆者在
台灣各地所見,會出現皮膚潰瘍的「唇部泡疹」,與「隱翅蟲皮膚炎」最常被
一般民眾牽扯到「流偶漩尿」,其實這兩種病與流偶根本無關,還害得這種蜘
蛛常莫名其妙被人類冤枉打死。
    事實上在古醫書裡,已有蜘蛛尿可以引起皮膚病的說法,如清.<瘍心心得
集.辨蜘蛛瘡漆瘡凍瘡論>裡就有講到:“蜘蛛瘡或衣沾蜘蛛遺尿,或虫蟻遊
走染毒而生,淡紅作痒且痛。”
    但考據「流偶漩尿」或「流偶濺尿」的「撒尿」、「射尿」這個動作的由來,
筆者認為跟古書記載的「蠼嫂傷」最有關。如隋.<諸病源候論.哭毒病諸候>
裡有「蠼嫂尿候」說:“蠼嫂蟲云能尿人影,即令所尿之處,慘痛如芒刺?,
極者連起多著腰劦及胸,若繞腰匝偏者重也。”又如明.<瘍醫準繩.卷之六>
裡說:“蠼嫂蟲又名八腳蟲,隱壁問以尿射人,遍身生瘡,如湯火傷。”又如
清.<醫宗金鑑.編輯外科心法要訣.雜證部>也有提及「蠼嫂傷」,謂:
“蠼嫂隱壁尿射人,誤著皮膚,水皰淫痛,如火烙,如豆大。〔註〕此蟲一名
多腳蟲,荿於壁間,以尿射人,若誤中其毒,令人皮膚起燎漿水泡,痛如火烙,
初如飯糝,次如豆大。”
    那古書裡的「蠼嫂」到底是指甚麼蟲呢?現在昆蟲學將尾巴有兩隻尾鉗的
earwing翻譯為「蠼嫂」,這應是誤譯,因earwig是一種夜行性的昆蟲,以植物
及無脊椎動物為食,可能會入人類屋內覓食而污染食物,雖然有的種類會用尾
鉗吸血,但並不會躲在屋子的牆壁上有射尿傷人的動作。古書裡的「蠼嫂」是
甚麼蟲子現雖不可考,但如照上述古書的說法,「蠼嫂傷」臨床症狀應較接近
帶狀皰疹或隱翅蟲皮膚炎(paederusdermatitis)才對,不過現「流偶漩尿」最
常被民眾用來指唇部皰疹。
問十五:我的腳被「小黑蚊」叮得全是包,到底小黑蚊是甚麼蚊子,這麼厲害?
    在台灣,每夏秋到戶外,人們常被一種微小的吸血性昆蟲所侵襲,由於這
種蟲子又黑又小(成蟲長約1.5mm),所以國語俗稱「小黑蚊」,閩南語有
「鳥微」「鳥微仔」、「鳥微蚊」(「微」的閩南語發音為bui1)、「鳥su1
蚊」、「鳥su5蚊」、「烏suh4蚊」(suh4即閩南語「吸」的意思)、「小金
鋼」、「烏頭狗」等稱呼。
    雖被稱為「蚊」但「小黑蚊」並不真的是蚊子,其屬蠓科(Ceratopogonidae)
,學名為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而蠓是吸血性雙翅昆蟲中個體最小者。
由於台灣鋏蠓都是成群地去叮人,所以病人往往在四肢暴露的地方出現成群
的包。
    台灣鋏蠓棲息於戶外,灌木叢、雜草堆、竹林、棕楖園、茶園、甘蔗田、
花生田、甘薯田等處皆可見其蹤跡,每年一月開始,成蟲密度逐漸昇,高棲
群密度以六至八月最高,以六、七月為高峰,此後漸降,而十月至十一月又
產生另一高峰,全省多處地方均可見到。民眾如於假日出遊,去郊外;鄉下、
風景遊樂區或有山有水的地方,回來後在四肢出現成群且劇癢的紅疹,大概
都是「烏微」的傑作。
問十六:我被刺毛蟲咬著,癢得受不了,可否請醫師趕快幫我止癢?
    毛蟲是毒蛾科的幼蟲,其身上的毒毛如扎到人的皮膚,毒毛內的毒液即可
造成皮膚發炎,產生疹子,此時就稱為caterpillar dermatitis,即「毛蟲皮膚炎」
。閩南語俗稱毛蟲為「刺蜢仔蟲」(「蜢」的閩南語發音為meh4)或「刺毛蟲」:
「毛蟲皮膚炎」則稱為「刺蜢仔蟲咬著」或「刺毛蟲咬著」,這病名並不太
對,因為毛蟲並不會咬人或叮人。
    中國很早以前就有毛蟲皮膚炎的記載,如隋.<諸病源候論.雜毒病諸候
>裡有「蚝蟲螫候」,說:“此則樹上蚝蟲耳故名。蚝蟲此毒以其毛刺能螫
人,螫處作軫起者是也。”明.<瘍醫準繩.刺毛蟲傷>裡曰:“春夏月樹
下牆塹間有一等雜免毛蟲極毒,凡人觸著者,則放毛入人手足,?,其初皮
肉微痒,以漸至痛。”清.<醫宗金鑑.編輯外科心法要訣.雜證部>也有
提及「射工傷」,謂:“射工傷人必癢痛,甚則骨肉爛成瘍。〔註〕射工即
樹間雜毛蟲也,又名瓦刺蟲,人觸著則能放毛射人,初癢次痛。”中國大陸
所謂的「桑毛蟲皮炎」、「松毛蟲皮炎」指的也是毛蟲皮膚炎。
    全世界毒蛾科約2500種,其中分佈台灣已知有21屬102種之多,可見毛蟲皮
膚炎在台灣為一常見之皮膚病。以筆者的經驗,每年從二月開始,至十二月
止,都可見到毛蟲皮膚炎的病例,高峰在五、六、七月。由於毛蟲的毒毛很
容易折斷隨風飄揚,掉到人的皮膚上就可以出現毛蟲皮膚炎,所以不一定要
親眼看到毛蟲,或一定要毛蟲掉到身上,才可產生毛蟲皮膚炎,只要經過有
毛蟲的樹下或花草,一陣風吹來,運氣不好的人就可罹患此病,所以在毛蟲
盛行的季節裡,大家要注意下列事項:
    要教育孩子不能在樹下玩耍及玩毛蟲。
    在戶外工作或遊山玩水時,要戴帽及穿厚的長袖衣服與衣褲,還要保護脖
    子。薄的衣服對毛蟲的毒毛是沒有防護作用的。
    如發覺皮膚沾上毒毛,不可嘗試用手撥落或拍打,應趕緊用清水或肥皂水
    沖,也可使用膠布將毒毛黏走。
毛蟲皮膚炎最常見的臨床表徵也是密密麻麻一片的紅疹,須和台灣鋏蠓與跳
蚤叮的疹子區別。還有一旦碰到毛蟲掉到身上時,請務必輕輕地將毛蟲請走,
如在一緊張之下用手將毛蟲撥掉,讓毛蟲受到驚嚇而噴芔毒液,可能會使毛
蟲皮膚炎的症狀更惡化,此時除了毒毛扎到的疹子外,皮膚在毛蟲掉落的地
方還會出現一大片的濕疹。剛被毒毛扎到時,皮膚可能馬上腫起來或出現類
似蕁麻疹樣的疹子。厲害的毛蟲皮膚炎還可出現水泡。
問十七:我有「起清膜」,是不是吃了涼的東西所引起的?
    中國人俗稱「蕁麻疹」為「風疹塊」、「風疹」、「風團」等,可知以中
國人的觀點,「蕁麻疹」的病因跟「風」有關。反之閩南語稱「蕁麻疹」為
「起清膜」(「清」的閩南語發音為tshin3),「膜」為monnh8)或「起清nah4」
(nah4有音無字),「清」為「寒冷」的意思,由此病名可知,閩南人認為蕁
麻疹是一種與「冷」有關的病,還有客家話的病名也與閩南語類似。故民間
以為蕁麻疹是因為進食冰、生冷食物,或是吃了中醫所謂的「寒涼」食物才
發生的,還有「冷底」的人容易長蕁麻疹。因此蕁麻疹的常見民間療法為使
用米酒擦病灶及吃麻油煎蛋(民間誤以為麻油性熱,其實麻油性涼),其用
意是想藉由中醫所謂的熱性食物來治療寒性的疾病。上述的理論基礎與西醫
的觀念差異頗大,所以西醫一定要了解 「蕁麻疹」在台灣人心目中是跟「
冷」有關,否則無法跟病人溝通。
問十八:我的孫子皮膚花花的,是不是「出癖」?
     閩南語俗稱麻疹為「出麻仔」、「出癖」(「癖」的閩南語發音為phiah4、
phia7、phiah8),德國麻疹稱「德國麻仔」或「德國癖」。要注意的是「癖」
也是古病名,指一種肋下有硬塊的病,閩南語對「癖」這個病名的用法與中
醫也不相同。
問十九:阿媽說孫子得了「野麻仔」,請問醫師這到底是甚麼病?
    古醫書裡謂麻疹為「正疹」,如清.<醫宗金鑑.編輯痘疹心法要訣.疹
門>裡說:“麻為正疹,亦胎毒。〔註〕疹非一類,有瘙疹、癃疹、溫疹、
蓋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則為正疹。”閩南籍及客籍的老一輩人家注意
到有些皮膚病的疹子看起來很像麻疹,可是卻不是麻疹,他們就把這種疹子
稱為「野麻仔」,以與「正疹」的麻疹區別。如德國麻疹、玫瑰疹及某些病
毒疹,可使全身出現像痱子一樣的疹子,就阿媽所稱的「野麻仔」。可是藥
物疹有一種長得也像痱子一樣,還有食物過敏疹與酒疹也可長出像「野麻仔」
的疹子;另外厲害的細菌感染如感染鏈球菌所生的猩紅熱,其疹子也類似「
野麻仔」。上述這些疾病所生的疹子臨床上與病毒疹區分不易。
麻仔」時,除了考膚病人是否有痱子、病毒2染外,還要考膚病人是有吃藥
、吃東西或喝酒過敏,另外尚要注意到病是否有猩紅熱之類的疾病,才不會
造成誤診。
    除了「野麻仔」外,阿媽們還俗稱morbiliform eruption為「風嘴」或「風嘴
仔」,在「廈英大辭典」裡,杜嘉德牧師對「風嘴」的註解為“very small red
eruption.”
問二十:水痘的病人可以吹風、洗澡嗎?
    古代醫書裡是有說到患「痘瘡」的病人不可吹風及洗澡,否則痘發不出來,
疾病就會惡化,如明.<證治準繩.幼科.集之四>裡提及痘瘡有五禁,其
中曰:“風禁者,發熱之初,失不避風,則風入肌表,痘不能發,寒禁者,
發熱之初,誤經冷水淋浴,或睡臥於鐵漆寒冷之處,或衣被單薄感冒寒氣,
則痘必不能宣露。”但「痘瘡」是「天花」,並不是水痘,雖然兩個病都有
「痘」字,卻是完全不乳干的病,現卻以訛傳訛,不僅中醫,連西醫都叫水
痘的病人不能吹風及洗澡。所以大家不要有所誤解,無論從西醫或中醫的觀
點來說,水痘的病人並非不能吹風及洗澡的,否則夏天的水痘病人豈不慘了!
   「水痘」的閩南語病名要注意的是,有的醫師與病人以為「水痘」的閩南
語病名為「水珠」,這是不對的。因閩南語「痘」的白話音與「珠」同,即
閩南語的「水痘」發音同閩南語的「水珠」,但不要誤以為「水痘」的閩南
語病名為「水珠」!
您也可以參考 Dermatology in Taiwan 皮膚科在台灣的問答專輯

就是愛美 愛美是女人的權利
生活格子 10位整形口碑醫師
香港澳門中國海外人士赴台灣整形應注意事項
東區整形街周遭便宜住宿.飯店愛美小義工義務打聽整形圈的一切.也請多回報.
若你也感恩盧蘇偉.更生團契.黃明鎮.林榮賜.邀每周1h在家當志工.有緣人齊聚集教育不沉淪.
請mail口碑醫師/會查證:吳榮 莊家榮 美麗爾 風華 群英 陳淑賢 翁昭仁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8 15:51:24 | 只看該作者

許多就診民眾有疑問的皮膚病觀念跟病名(3)

問二十一:我的小孩為何沒吹風也會生「敲風」?
  
燥,在小孩的臉上可出現缺脂性濕疹,老一輩的人認為這種現象是因為吹風
所引起的,所以稱「敲風」(「敲」的閩南語發音為khau1,刮、削的意思)
、「敲霜風」。此時醫師要讓小孩子的家屬了解到夏天時臉吹風為何不會產
生「敲風」?「敲風」在使用電暖器後為何會更惡化?所以其根本原因還是
在皮膚乾燥,並非小孩一定要到外頭吹風才會有這個病。但皮膚乾燥時吹風
會使皮膚乾燥的情況更惡化,當皮膚有濕疹時久風也會使濕疹更糟糕,所
以缺脂性濕疹要避免吹風的觀念還是正確的。
問二十二:今天早上我醒來發覺脖子後面的皮爛了長長的一條請問我是不是長「蛇」?
   很多醫師都以為病人所說的「蛇」只指「帶狀皰疹」這個病而已其實這是
不對的。臨床上,「蛇」與「癬」一樣,都是廣義的病名,只要是病灶呈條
狀分佈的皮膚病,都有病人稱之為「蛇」,如隱翅蟲皮膚炎、淋巴管炎、靜
脈發炎、表皮母斑(epidermal nervus)、甚至連鬆緊帶過敏的接觸性皮膚炎等,
都可以被病人說是「長蛇」。這個觀念除了醫師要知曉外,還要跟病人溝通
清楚,以免造成誤解。
問二十三:我有「牽核仔」,要緊嘛?
  閩南語稱淋巴結腫大或皮膚下面有小東西為「牽核仔」(「核」的閩南語發
音為hat8)。依筆者淺見,「核」應源自於古書的「結核」這個病名。清.<
醫宗金鑑.編輯外科心法要訣.發無定處>裡說:“結核即同果核形,皮裡
膜外結凝成。”為一種生於皮膚裡面,肌膜外面,形狀有如果核的病。由上
述的說明,可知古代「結核」的意義類似西醫的subcutaneous nodule,並沒再
細分其為何種病。現西醫借用「結核」來稱Tuberculosis,已與古代醫書原義
相差甚遠,但閩南語還是保留了古人的用法!
  不過醫師要注意的是,「牽核仔」不只代表淋巴結腫大而已,「牽核仔」
也是廣義的病名,當皮膚下面有小東西時,如粉瘤、脂肪瘤等都有病人說是
「牽核仔」。
問二十四:我生一粒「粉瘤」,需不需要開刀?
  閩南語俗稱epidermal cyst(表皮囊腫)為「粉瘤」,這也是一個古老的病名。
在明.<外科正宗.瘤論第三十>裡說:“又一種粉瘤,作粉紅色。多生耳
項前後,亦有生於下體者。?,宜披針破去脂粉,?,以淨內膜。”從此段
古書的描述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古人已知表皮囊腫的好發位置及處理
方式,也知道要將表皮囊腫的cyst wall拿出來後,才能治癒此病。
問二十五:我仝頷頸仔生真多肉幼仔,有問題無?
  此病人在擔憂脖子上長skin tag(表皮肉垂、垂疣)會不會對身體有害。閩南
語俗稱「多餘的」,像體表多出來的部份,都可以稱為「零星肉」,所以除
了skin tag外,像多尾稱「零尾」。
另外閩南語的「零星」還有「數目很少」的意思,如零錢或小錢稱「零星銀」
、「零星錢」,小賣稱「零星賣」。
  古代醫書有關於acne(青春痘)的病名有「面皰」及「粉刺」,如隋.<諸病
源候論.面體病諸候.面皰候>裡說:“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頭
如米大,亦有穀大,白色者是。”清.<醫宗金鑑.編輯外科心法要訣.肺風
粉刺>裡謂:“肺風粉刺,肺經熱,面鼻疙瘩赤腫疼,破出粉汁或結屑>”但
古書並沒有依青春痘臨床上有不一樣的病灶而有不同的病名>大陸醫書並不使
用「青春痘」這病名,仍稱acne為「粉刺」,還保留了古書的用法>但台灣的
西醫卻借用「粉刺」迠個病名來指comedo,comedo是一種非發炎型的青春痘,
為沒破掉的脹大毛囊,又分為「黑頭粉刺」與「白頭粉刺」兩類。嚴格說起來
,這是台灣西醫的誤用,因「粉刺」在古代醫書指的是青春痘這整個病,但台
灣的西醫卻把粉刺局限於青春痘的一部份病變,不但導玫病人及醫師的混淆不
清,還造成海峽兩岸的醫書對同一病名的解釋也不相同。
  所以如看到「粉刺」這病名時,要研讀上下文及注意文意的出處,如是台灣
地區寫的文章,指的是comedo,只是青春痘的一部份病變而已,反之大陸及香
港寫的文章,指的是acne,此時「粉刺」與「面皰」是同義字,相等於台灣「
青春痘」這個病名。美容師又把較大且較深、不易擠出來的青春痘稱「暗瘡」,
台灣的西醫是沒有這種說法的。
  那把acne的學名翻釋為「痤瘡」對嗎?好像也不對!依古書所述,如明.<
瘍醫準繩.卷之五.痤>裡說:“痤,小癤,世謂之熱癤是也。?,汗出見濕,
乃生痤疿。”還非常,渾身草刺。此因熱體見風,毛竅所閉。“由上可知,
「痤」在古代應是指痱子,但目前已誤用了,只好約定俗成,繼續用下去。
閩南語則俗稱青春痘為「兆仔」(「兆」音thiau5)。   
問二十七:美容師說我臉上長肉芽,到底是甚麼?
  美容師對皮膚病的認識很有限,對於臉上出現的小顆突起物如不佑其為何
病,就統之為「肉芽」,這是皮膚科醫師所沒有的病名,也是美容師聰明之
處,因為如此才能矇混過去,不玫於在顧客面前漏氣。
依筆者的經驗,verruca plana(肩平疣)、syringoma(汗管瘤)、skin tag(表皮肉垂)、
milium(粟丘疹)、xanthelasma palpebrarum(瞼黃斑瘤)、seborrheic keratosis(脂漏
性角化)、sebaceous hyperplasia(皮脂腺增殖)等皮膚病都有可能被美容師稱為「
肉芽」。
問二十八:我的皮膚病並沒濕濕的,為何醫師說我長的是「濕疹」?
  西醫皮膚病學裡把一大群可出現水泡、紅斑、脫屑的常見皮膚病歸在「eczema
」這個病名裡面,又再分為急性、亞急性與慢性三大類。急性的eczema則有皮膚
乾燥變厚、皮紋變深等現象;。中醫把急性eczema其皮膚為濕的稱「濕疹」沒話
說,可是慢性的eczema其皮膚是乾的,怎可以稱為「濕」疹!可見西醫用「濕疹」
稱eczema似有不妥,可是大家都用慣了,也沒辦法更改,只好將錯就錯,跟病人
解釋說「患『濕疹』時皮膚不一定是濕的!」,只是醫師不會糊塗,而是病人搞
糊塗了!
問二十九:有的醫師說我長的是「濕疹」,有的醫師說我長的是「皮膚炎」,有甚麼不一樣嗎?
  皮膚病為濕疹時皮膚一定有發炎現象,所以這時說「濕疹」或「皮膚炎」
應該都對。但很多種原因都可使皮膚發炎,如細菌及病毒感染、受傷等情況
都可以引起皮膚發炎,所以皮膚炎不一定是濕疹,但濕疹一定是皮膚炎。同
樣的困擾也發生在「消炎藥」這個名語,一般民眾常把抗生素稱為「消炎藥」
,這也是誤用,因為只有在細菌感染引起發炎的情況下,醫師使用抗生素來
殺死細菌使發炎現象消失,抗生素才有「消炎」作用。如不是細菌感染引起
的發炎就不能用抗生素來消炎,此時要用類固醇或抗發炎藥物才有效,這些
藥物才是真正的「消炎藥」!因此如碰到醫師開消炎藥時病人一定要問清倒
底是那種藥物,醫師也應向病人解釋清楚才是。
問三十:還有其他常見皮膚病的閩南語稱呼嗎?
  茲略舉一些在看病時常用到的病名如:
甲溝炎:凍甲、脹甲邊
灰指甲:臭甲
頭癬:臭頭
膿痂疹:火電癉或火爁癉,「電」與「爁」的閩南語發音為na3或na5,
「癉」的閩南語發音為tan1或tuan1。
麻風:癩哥,「癩哥」音thai2ko1。
唇部皰疹:火氣大
口角炎:臭嘴
口腔潰瘍:嘴破
雀斑:蝴蠅屎、蝴蠅屎痣,「蝴蠅」即蒼蠅,音hoo5sin5;「痣」音ki3。
手汗及腳汗:手席及席,「席」音sioh8。
頭甫,「甫」音pho1。
問三十一:身體的某些部位其閩南語稱呼很特殊,可否略述一二?
    閩南語對體表的某些部位有特殊的稱呼,大家耳熟能詳的也很多,在此
舉出幾個醫師應知道的常用名詞:
腋窩:ke2lang1kha或kue2lang1kha1
腹股溝:胲邊,「胲」音kai1。
陰部:下身,「下」音e7。
肛門:糞口,「糞」音pun3,如蟯蟲常於肛門出沒,所以閩南語稱之為
「糞口蟲」。
手:在閩南語,「手」為廣義字,汎指上肢的任何部位,包含hand,wrist,
forearm, elbow, and arm。所以病人如說「手痛」,一定要問清楚到底是那
裡痛,因為上述位置的痛都可以被病人稱為「手痛」。而上肢各部位的閩
南語稱呼有dorsal hand:手盤、手背。palm:手掌、手面。wrist:手輪、
手腕(uan2、uann2)。forearm:手下節(tsat4)。arm:手頂節。
antecubital fossa:手彎。elbow joint:手曲(khiau1)、手後曲、手後彎、
手後丁(tinn1、tenn1)。knuckles or protuberance at the wrist joint:手目。
腳:在閩南語、「腳」與「手」一樣為廣義字,汎指下肢的任何部位。
如thigh:腳腿、腳頂節。knee:腳頭污(u1)。popliteal fossa:腳彎、
腳曲、腳後曲。leg:腳下腿、腳下節、腳童(tang3)。shin:廉(liam3)。
ankle:腳目、腳輸。dorsal foot:腳盤。heel:腳後丁。
腿:「腿」在閩南語指「大腿」,如thigh:頂腿、大腿。leg:下腿。hip
joint:腿輸。
背:背脊骿(ka1tsiah4phiann1、kha1tsiah4phiann1)。
您也可以參考 Dermatology in Taiwan 皮膚科在台灣的問答專輯

就是愛美 愛美是女人的權利
生活格子 10位整形口碑醫師
香港澳門中國海外人士赴台灣整形應注意事項
東區整形街周遭便宜住宿.飯店愛美小義工義務打聽整形圈的一切.也請多回報.
若你也感恩盧蘇偉.更生團契.黃明鎮.林榮賜.邀每周1h在家當志工.有緣人齊聚集教育不沉淪.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閉

熱門主題上一條 /10 下一條

有名分很多種:94愛醫學美容| 整形| 韓風| 大愛| 隆鼻價格比較| 平價雙眼皮| 優醫師請開版| 94im

聯繫我們|手機版|小黑屋|生活格子 | 整形 | 醫學美容

GMT+8, 2024-4-28 12:03 , Processed in 0.0390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