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格子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請順便告知診所是生活格子的忠實網友(水人幫餓勢力).希望終有1天能讓所有醫生禮遇.(如果沒有速回報.將註記之)line:94im台北背包客棧住宿| 國際台北青年旅館| backpackers| 通舖上下舖| taipeihostels| 短期租屋酒店公寓| 飯店旅館
查看: 654|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收起左側

[教育] 2017-2022教育教養類值得學習的好文章大搜集

[複製鏈接]

228

主題

367

帖子

693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9-20 13:07: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德國強不是天上掉下來.再怎麼樣總可以從今天開始立志學吧

德國的強大,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就決定了...從小「這樣」教育...不強大也難...

小時候的教育養成他們長大後的好習慣...
看書:

德國人經常手裡拿著一本書,

在地鐵上,

玩手機的人少,看書的人多。

在德國如果你留心能看到各種大小的書店,

而書店里永遠都有不少的讀者。

紙質的書籍在這個電子社會當中,

似乎在德國仍然流行。

德國人有91%在過去一年中至少讀過一本書,

23%年閱讀量在9到18本之間;

25%年閱讀量超過18本。


禮貌和謙讓:

禮貌和謙讓其實是一種寬廣的心態。

有一次在德國高速上遇到事故,

兩排車並為一道,

因為有急事,

一個在我左方的車主動放慢讓我先過。

如果你在人多的時候坐地鐵,

你也會發現,

站在門口的人會主動先下車,

讓後面需要下車的人下車後在重新上車。


準時:

大多數德國人都能遵守規定好的時間,

這裡說的準時並不單單只德國人,

還指德國的公共交通,

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

每輛地鐵、公交車都能

按照時刻表的時間準時到達車站。


注重家庭:

德國人與注重工作相比更注重家庭,

他們會在下班後回家與家庭團聚,

很少因為應酬而不回家,

在節假日更是會把時間花在自己家庭身上。



記事本:

幾乎每一個準時的德國人都會有一本記事本,

這個記事本不一定是要與工作相關,

但一定與自己的生活相關,

比如記錄重要的事情或預約時間。


遵守交通規則:

德國人十分遵守交通規則

(不是全部,當然也有闖紅燈的行人),

尤其是司機,

因為這關乎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在德國開車基本都會打開日間行車燈,

而他們在變道時不僅要看後視鏡,

還要扭頭去看盲點區是否有車(考駕照時必學的)。


注重生活質量:

德國人絕對不是一個愛慕虛榮的民族,

他們寧可把錢花在正在品質生活上 去享受,

儘管他們能造出世界頂級汽車。

比如他們會花200歐去買一個保溫壺,

而不是一個Gucci錢包,

他們會花500歐去買一個廚房用具,

而不是一個 LV包,

他們會花上千歐去維護自己的花園,

而不是一件Burberry大衣。

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奢侈品是自己的生活品質,

而不是一個包或一件大衣。


注重環保:

德國人很少亂扔垃圾,

因為他們知道環境的重要性,

即便身在外國,他們也多數如此。

我和一個德國人在中國爬山,

由於沒找到垃圾箱,

這個德國人拿著自己的冰糕棍一路走下山,

找到了一個垃圾桶後才扔掉。



嚴謹:

他們的嚴謹源自對細節的考慮,

比如在德國超市裡買到的每一個雞蛋,

上面都會有一個標號,

而你可以通過這個標號,

了解到下這個雞蛋的母雞的生長環境。


契約精神:

在我們看來很多德國人非常死板,

甚至是不會變通,

但這是因為文化

和從小養成的一種「契約精神」造成的,

他們輕易不作出承諾,

但承諾過的事情一定會做到。

有了保證,才有了德國品牌質量的承諾。


不屈不撓:

為什麼德國汽車比普通汽車貴出許多?

為什麼德國的鍋比普通鍋貴出幾十甚至幾百倍?

為什麼德國的米勒洗衣機要幾萬甚至幾十萬?

為什麼Made in Germany是高品質象徵?

其實百年前的德國產品是被英國人嘲笑的疵品,

但就是因為專注和堅持,

才有了今天質量上的保證。


遵守社會秩序:

每一個德國人幾乎都會遵守社會秩序,

比如排隊,無論是人在排隊,

還是汽車堵車排隊,

很少有過插隊現象。


公共道德:

如果你留心,

你會發現大多數時候德國的公共場所(除了球賽期間)

十分的安靜,

幾乎大家都是竊竊私語的狀態,

很少有大聲喧嘩的。(除了球迷和醉鬼)。


同情心:

多數德國人會主動幫助弱者、殘疾人或老人。

老人摔倒這種事也會在德國發生,

但一定會有人上來幫忙,而且不只一個。

當遇到殘疾人時,也會有人主動上前幫忙。


愛國:

德國人很少嘴上去說自己多愛自己的國家,

甚至經常諷刺自己國家不合理的地方。

但從他們堅持使用自己國家生產的產品

不難看出他們的愛國精神,

當然也是他們對自己產品的信心。

如果遇到國際球賽,

那麼你肯定能夠感受他們強烈的愛國情懷。


尊重生命:

當遇到特殊車輛時

(拉著警報的警車、救火車、救護車等),

民用車會主動靠邊相讓。



前幾天參加了一個婚宴,

婚宴的桌上有一個孩子,

那孩子很沒有禮貌,

把轉盤轉得忽悠忽悠的。

一席下來,

家長沒有阻止自己的孩子,

大家因為不熟悉也沒有阻止。

但是在家長帶孩子去上廁所的時候,

所有人 都說:「這孩子真沒禮貌!」


繼續看下去...




在台灣,沒有誰會告訴你,你家孩子沒有禮貌

但是所有人都會討厭你的孩子。

我們把這種「不說」當成了一種禮貌,

俗語是這樣說的

「老婆是別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

所以,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


在德國,教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責任 隨時隨地進行教育。

跟一個德國朋友出去,

路過郊區的一條小河,

看到一個小孩在釣魚,

旁邊卻放著兩根釣竿,

德國朋友不高興地走​​過去,

問道:「怎麼有兩根釣竿?」

(德國規定釣魚一個人只能用一根釣竿)


小孩回答說:

「跟同學一起來的,他上洗手間了。」

(果然不一會,上洗手間的孩子回來了)


德國朋友繼續問道:「有執照嗎?」

(德國規定釣魚要有執照的)


兩個小孩趕緊掏出執照:「有,你看。」


「帶尺了嗎?」德國朋友又問道

(德國規定釣魚要有尺,

釣上來的魚不到規定的尺寸要放回去)


「帶了帶了。」兩個孩又連忙掏出尺來。


「哦。」於是德國朋友就走開了。


一旁的我覺得很奇怪,不知道朋友 為什麼要管那麼多,

「那兩個是你家親戚的孩子?」

「不是。」

「你朋友的孩子?」

「也不是。我不認識他們。」


「什麼?不認識?怎麼可能呢?

那人家幹嘛要聽你管教?」


「教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孩子是德國的未來,

我們每個德國人都有責任

隨時隨地進行教育。」

德國朋友淡淡地說著。



在台灣的街頭,你敢那樣做嗎?
我沉思良久,想到一個景象:.
走在台灣的街上,你敢大聲地喝斥那些不認識的孩子,教他們怎樣做嗎?
德國的過人之處,「從小」開始!
在德國期間,我一直思考著這樣的問題:德國社會何以文明,德國人在全球何以受到普遍的尊重?通過了解和體驗德國的教育,我們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在很多人看來,

德國戰後之所以能崛起,

與他們「嚴謹」、「勤奮」

的民族性格密不可分。

而人們通常認為,

德國這種高素質的民族性格,

則得益於對教育的重視。

正如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

馬丁-路德-金說的那樣:

「一個國家的繁榮,

不取決於她的國庫之殷實,

不取決於她的城堡之堅固,

也不取決於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

而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

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

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

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

真正的力量所在。」



德意志的勝利 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就決定了

據說,普法戰爭結束之後,

普魯士大獲全勝,普魯士元帥毛奇說,

德意志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德國教師薪水高、福利好

在德國,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有非常不錯的收入。

據政府的相關統計,

德國政府支付給中小學教師的工資

為人均國民收入的 2倍多。

德國中學教師人均年稅前收入超過 45000歐元,

與德國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職員

的人均年稅前收入相當,​​

與其他一些行業相比,

中小學教師屬於名副其實的「中高收入階層」。


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

教師的收入也有一定差異,

但不會很大,至多為30%左右,

因為德國社會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

這種價值取向已滲入他們的血脈,

積澱成為一種民族文化。


放眼整個世界,

德國中小學教師的收入高於除瑞士以外

的其他工業化國家而高居全球第二。

在職業屬性上,

德國的中小學教師屬於國家的公務人員,

受不解僱的保護,無失業之虞,而且每年還有兩個很長的假期。
但相對的,教師付出的努力也更多!

這麼好的收入待遇,

使得德國中小學教師任職資格的門檻也隨之提高。

在我國,

大學本科生或碩士生、博士生

都可直接到中小學應聘任教。

在德國,情況要復雜得多。

你若想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

至少要過三道「關卡」。



在德國,想當老師不容易3大關卡要先通過...

首先,

你得拿到大學本科或者更高的學歷。

其次,

你得一本正經地接受心理學、

教育學的專業訓練,

參加權威機構組織的相關考試

並取得合格成績。

最後,

你必須參加國家組織的教師資格考試

並取得合格成績。


這三關都不是輕而易舉能闖過去的。

與我們國家正相反,

「上大學容易畢業難」,

這是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的常規。

在德國,大學學制一般為理工科4年,

人文科5年,醫科8年。

大學前兩年學基礎課,

考試不及格不能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習。



還有更嚴苛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專業課學習,

考試及格才能拿到學分,

只有積累了足夠的學分,

才能拿到大學畢業文憑。

由於大學學習要求很高,

加上許多學生要一邊打工補貼生活,

一邊又要隨「不懂變通」的教授們認真讀書,

因此,無論是基礎課考試,

還是專業課學分,都難以一帆風順。

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

據了解,目前德國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

平均需要7年, 4-5年能畢業的人是少數。

如果想當教師,

好不容易拿到畢業文憑後,

還要應付心理學、教育學考試,

尤其是難度最大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

這大約要花3年左右時間,

而且,即便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培訓應考,也不一定能夠通過教師資格考試。
真正熱愛教育、有實力的人才有機會成為教師

再加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

德國的出生率呈下降趨勢,

中小學校學生人數減少,

教師職位空缺主要靠自然減員,

而德國的制度設置

又基本杜絕了「走後門」的陋習,

單純的德國人要想成為中小學教師,

競爭和篩選十分激烈,

只有那些真正熱愛教育

而又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成為教師。

而一旦實現當教師的夢想時,

年齡已在30歲上下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

中小學教師職業備受尊重,基礎教育界人才薈萃。


德國禁止學前教育?怎麼可能!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

網絡上經常看到的

「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

德國的孩子並不是在上學前天天玩,

而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

孩子們也會學一些東西。

他們的書包不比我們的小。


比如幼兒園時,

老師會教孩子們

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

如果遵守交通規則,

在公共場合不可大聲說話,

甚至是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等遵

守社會秩序的教育。


而如果孩子對某類學科,

比如音樂、藝術或體育感興趣,

他們是有權利在一些學校或機構進行學習的,

甚至有些是免費的。


從小教育 ── 生活品德很重要!

在德國有一本有關兒童教育的書,

十分流行,叫Struwwelpeter:

以很多荒誕詼諧的故事,

來告訴孩子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他們最注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養,

很多好習慣也是因為從小家庭教育的結果。


比如自理能力:

如飲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訓練。


比如規則意識:

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

必須先吃完飯菜,才能吃零食。


比如愛心:

很多家庭會在家中養小動物、如小狗、小貓,

讓孩子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

懂得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


比如堅強:

孩子摔倒後,只要不是很嚴重,

父母不會馬上去幫忙,

而是讓他們學會自己站起來。


比如尊重:

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的隱私。

德國父母很多不會在

未經過孩子同意時去翻閱孩子的東西。


比如禮貌:

德國父母在尋求孩子幫忙時會說bitte(請),

之後會說danke(謝謝)。


比如理財:

德國父母會非常嚴格的控制零用錢數量,

會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家務以獲得零用錢,

避免不勞而獲。


比如承擔後果:

有一個德國母親對自己總是晚起的兒子說

「很遺憾,我不能開車送你去學校。

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選擇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比如承擔責任:

有嚴厲的德國家庭,

如果孩子忘了把髒衣服放進洗衣袋,

他還得繼續穿髒衣服。


比如誠信:

德國家長首先會以身作則,

並經常會告訴孩子,

要遵守約定,不能輕易誓言,

答應過的事情,

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


比如自信:

德國家長非常重視自己孩子的自信培養,

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

家長都會給與更多的鼓勵和讚賞,

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從小的自信來源是父母。

他們也絕不以成績的好壞

去否認自己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秀。


比如合作:

在德國無論是家裡還是學校,

都會有意的去為孩子們組織一些集體活動。

因為 在德國有這麼一句話叫做

"Wer alleine arbeitet , addiert.

Wer zusammen arbeitet, multipliziert."

(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



搜集整理判斷口碑 快樂變美
請告知診所由生活格子看到.醫生會特別照顧(如果沒有請速回報).

242

主題

518

帖子

1291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積分
1291
2#
發表於 2017-11-25 13:46:54 | 只看該作者

國小學生四.五年級的教養(孩子一生關鍵期)

國小學生四.五年級的教養(孩子一生關鍵期)
俠客  (轉載)國小學生

5.孩子道德情感發展的轉折期
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和社會評價能力
與小時候相比,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現出以下兩方面的差異:
1、在道德認識方面,由具體、膚淺的認識,向本質的認識過渡。
2、在道德評價方面,由只注意行為的效果,向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過渡。
方法一: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1、預防定勢效應定勢效應是指,家長對孩子產生了某種固定的看法,對孩子的評價總受這種固定看法的影響。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孩子的行為。
2、克服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也就是說,由於孩子出現了某些缺點,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優點,認為孩子「一無是處」;由於孩子有了某項優點,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缺點,認為孩子「一切都好」。如果家長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總是誤解孩子,孩子就會變得十分叛逆。
方法二:杜絕打罵,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們偶爾打一打孩子,可能會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過後,父母再找個機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也許很快就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愛。但是,當孩子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崛起,父母再打罵孩子,孩子就要記仇了,並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促使不良道德行為越來越多。從道德情感方面來講,父母的粗暴會使他們越來越叛逆,道德水平越來越糟糕;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則會使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從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
方法三:在孩子的行動問題上下工夫
一般來講,四、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道德原則分析和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開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衝動,並懂得基於一定的道德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但是,孩子還是孩子,他們在思想上懂得這些大道理,但他們的行動卻往往會跟不上。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認知教育和行為教育的結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為教育,讓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孩子在道德品質方面出現言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在這個時候,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而不是責怪和批評。
方法四:利用潛移默化的暗示法
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喜歡處於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崛起,他們的自尊心也在一點點增強,這個時侯,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讓孩子接受。暗示教育法,能夠滿足四年級的孩子日益強烈的自尊心;能夠滿足四、五年級孩子不斷發展的自我意識;能夠使孩子感覺到平等、感覺到尊重,從而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點,以快樂的心情去與父母合作。

-------------------

昨天晚上對很多浙江的考生而言註定是不眠之夜,因為高考分數出來啦!很多人都很好奇,到底是何方神聖拿到了2017年浙江新高考的最高分?
答案已經揭曉,就是來自諸暨中學高三(1)班的王雷捷同學,他以總分723分(滿分750分),位次號列全省第一。我們來圍觀下他的高考成績單:語文132分、數學147分、外語144分、物理100分、化學100分、生物100分,看完小編只能跪拜,666~
高考,每年都能引起各方熱烈討論,家長們都覺得這是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節點,簡直就是一考定終生。
其實,有一個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期,被大多數家長忽略了,那就是孩子四、五年級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說呢?趕緊往下看吧~
1
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
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個性
孩子一般在10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崛起,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這一心理,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常常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與父母作對。
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故意與你作對,只是單純的不聽話行為,其實背後隱藏著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層原因。
自我意識正處在形成期,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但由於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錯誤的,因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會讓孩子的情緒、情感發生很大的變化。
面對這一情況,家長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方法一:找准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
孩子會出現「煩死了」、「好煩呀」之類的話語,而且這類話語的數量會一直上升。很多孩子在作文裡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
一個孩子說:「媽媽讓我穿的衣服總是我不喜歡的;我喜歡長發,媽媽卻讓我剪成短髮……媽媽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現。」
另一個同學說:「爸爸媽媽不讓我和同學玩,不讓我讀我喜歡的那些課外書。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
其實,孩子的煩惱並不僅僅是針對玩具、衣服、髮型,或者是課外讀物,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當孩子真正得到理解和尊重之後,他的一切消極、叛逆的情緒都會消失。
例如,面對兒子並不如意的成績單,一對明智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xxx數學沒有考好,他已經做好回家挨「板子」準備。回到家後,他把成績單往客廳的茶几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晚飯也是在戰戰兢兢中度過。
晚飯後,爸爸媽媽什麼也沒說,回到自己的臥室裡看電視去了。孩子實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難道是爸爸媽媽沒有發現我的成績單?於是,他悄悄地來到客廳,在他的成績單旁邊,爸爸媽媽給他留了一張便條。
兒子:
爸爸媽媽知道這次沒有考好,你心裡也很難過。你不必緊張,爸爸媽媽不會懲罰你,因為懲罰孩子永遠都不是目的。
爸爸媽媽相信你肯定不會放棄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試時,我們不要求你考得多麼好的成績,只要比這次的成績前進一點點,我們就會很滿意。
——永遠都支持你的爸爸媽媽
讀了爸爸媽媽的便條之後,這個小男子漢在自己的日記裡這樣寫道:
我是不輕易流淚的,但我被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尊重感動得流淚了。在拿著成績單進家門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與父母吵架的準備。但現在我知道了,那是沒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兒女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正處於情感的突變期,他們容易生氣、發火,但他們也容易感動。與送給他們昂貴的禮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讓他們感動。
方法二:允許孩子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10歲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科學的方法應當是這樣的:
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洩心中的鬱悶,只要孩子發洩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
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而此時,允許孩子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為孩子準備一個沙袋,允許孩子對著沙袋發洩情緒;允許孩子養小動物,當孩子不願意向父母傾訴時,可以鼓勵孩子對著小動物傾訴;鼓勵孩子跑步、做運動發洩情緒……這些都是幫助孩子發洩情緒的好辦法,但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認同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悲傷和軟弱。
方法三: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四、五年級是孩子情緒、情感的突變期,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是非、愛好有了明顯的分辨能力,然而他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說不會與父母溝通,而這恰恰是促使他們情緒惡化的原因。
要想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父母最先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有了負面情緒,沒有關係,說出來,看父母有沒有辦法。
案例:
在一個家庭中,有一個這樣的約定:任何一個人情緒激動時都不允許說話,而當他自己感覺自己的情緒不能控制時,他要大聲地喊「暫停」,然後用最合適的方法去發洩情緒,如做做深呼吸、到另一個房間裡去安靜一會兒、出去散散步、打打籃球等。
當然,當有人大喊「暫停」之後,家庭的其他成員決不會去問他原因,或對他的行為做出任何評判,而是等他情緒穩定了,由他自己告訴大家,他情緒變化的原因。自從有了這個約定之後,他們愛發脾氣的兒子從來沒有情緒失控過。
這個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許孩子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同時又通過恰當的方式把這種負面情緒發洩出去。


2.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告訴孩子他在為誰、為什麼而學習
四、五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很多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甚至對父母常說的「要好好學習」等話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
在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孩子會更多地遵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從不會過多去想「為什麼」,他們認為家長和老師的話就是真理。但是,到了四年級後,孩子的思維能力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他們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不好能怎樣呢?
由於自我意識剛剛出現,這時候的孩子固執地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時,父母的嘮叨和命令不僅會令孩子感到厭煩,而且會給他們一種錯誤的信息:學習時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在為父母而學習。在這種錯誤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其次,這與父母不了解小學階段知識的難度發展規律有關
到了四、五年級,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很多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如果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責、打罵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厭惡學習,從而產生很強烈的厭學情緒。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處於哪個年齡段,你要想教育好他們,必須提前了解他們的心理。做父母的就應該提前向孩子灌輸「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觀念。這樣,對於思維正在高速發展的四、五年級孩子來說,這將會促使他們的成績穩步前進,而不是厭學。父母要對孩子多些鼓勵,少些抱怨;多些表揚,少些批評。孩子在四年級之前,或者在讀四、五年級的過程中,父母還應該提前知道哪些知識呢?或者說,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呢?
方法一: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他是在為父母而學習。父母越是逼著孩子去認真學習,越可能給孩子創造了拒絕學習、反駁父母的機會。 
案例:
一天,媽媽下班回家,看到曉宇拿著課本在客廳裡一邊看電視,一邊看書。她沒有像往常那樣勃然大怒,逼著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間裡去看書,而是跟孩子打過招呼後,就開始忙自己的家務。
一會兒,曉宇沉不住氣了,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明天要考語文。」媽媽「嗯」了一聲,就沒再理他。他還在繼續試探媽媽,說:「可是,媽媽,我還沒有復習完呢!」媽媽還是「嗯」了一聲,又開始忙自己的事情。曉宇有點失望地對媽媽說:「媽媽,你怎麼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關心我了呀?」
媽媽放下手裡的家務,認真對他說:「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書。媽媽當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績了,可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書,在哪看書,是應該由你自己來決定的事情。」從此以後,曉宇對媽媽的態度深信不疑了。
當孩子試探父母時,父母的態度一定要堅定,說不參與就不參與。如果面對曉宇的試探,媽媽用責備的口氣對曉宇說「再不好好看書,就會考試不及格」「考不好會被老師懲罰的」……那麼,曉宇會繼續與媽媽玩這種「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學」的遊戲。
方法二:告訴孩子——你要為理想而學習
現在有很多的家長這樣勸孩子好好學習:
「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娶不到媳婦(找不到好老公)!」
「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將來就會成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就要過很艱苦的生活!」
……
也許父母們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來說服孩子要好好學習,然而,父母們卻忽略了這一點:四年級的孩子,正處於思維的高速發展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父母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他們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學習。在幫助孩子樹立理想時,家長要特別注意一點,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身上,例如強迫孩子把某個不喜歡的職業當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據孩子的特長和愛好,幫助孩子樹立理想。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育孩子:
「如果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麼,媽媽就給你買什麼。」
「考了這麼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丟人,你還好意思要這要那!」
……
這種教育只能是害了他們,或者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蠻橫不講理,或者使他們的成績大幅下降,鬱鬱寡歡,甚至走向抑鬱或自卑。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用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績。學習是學生的職責,學習好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做到的事情。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種各樣的物質來獎勵她,這樣只會讓你的孩子有個錯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對待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首先不能打罵他們,其次要鼓勵他們,幫他們分析成績不好的原因,幫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並告訴他們:「只要學習一直在進步,成績是次要的。」 家長還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輕鬆地學習氛圍,如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學習……不要動不動就問孩子成績、放學後就催促孩子去做作業,這樣只能讓孩子有種錯覺:他是為成績而活。
方法四:父母對一至三年級的孩子不要太過嚴厲
在小學一至三年級,孩子是沒有理性思維能力的,父母要求什麼,他們就會做什麼,父母說什麼,他們就會聽什麼。此時,父母的嚴厲可以起到作用。
但到了四、五年級,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有了自我意識,當父母再嚴厲地要求他們去學習、再規定他們每次考試必須達到的名次時,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件很苦的事情,從而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對於那些還沒有上學,或者剛剛讀小學的孩子來說,父母們不要急於教會他們多少知識,也不要要求他們考多麼好的名次,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關於對10歲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總結的很好:
多問快樂,少問學習;多問「這次考試中,你細心了嗎」,少問「這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名啊」;多問「你喜歡學……」,少說「今天我教你學……」

3.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

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多年的調查發現,四、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那些成績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學習成績會一直保持「好」的記錄;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難變得出色。
如果孩子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能夠經常品嚐到好成績帶來的樂趣,那麼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就能建立起來,就會喜歡上學習。對於那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如不愛思考、粗心等,也會積極地配合家長和老師去改掉這些壞習慣,進而培養一些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的好習慣。但是,如果孩子在成績很差,或成績平平,他們就不會體會到成績所帶來的的成就感,進而就不會對學習產生信心,也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沒有動力、沒有積極性,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只能越學越吃力,越學越沒有信心。由此可見,孩子在四、五年級取得一個好成績,他們更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產生學習的自信心,才能愛上學習,進而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一直都保持優異。在孩子讀三年級之前,家長可以多問快樂、少問學習,但到了四、五年級,家長就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了。這種關注並不意味著家長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學習,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及學習的事情。而是說,在四、五年級這個學習成績即將定型期,家長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讓孩子體驗學習的興趣、幫孩子建立起學習的信心。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呢?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方法一:經常給孩子「積極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來自於他們的自我激勵外,還需要來自於父母的賞識和鼓勵。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家長說他聰明,他就聰明;家長說他笨,他真的會變笨,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暗示」作用。消極的暗示:「哪裡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課不是很好」;「我家這孩子,成績還可以,就是記憶力不好」……即使是家長對別人謙虛客套的說法,孩子聽到耳朵裡,也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的評價。在這種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變笨、變差了。正確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記憶力不好,在學習方面真的有缺點,家長也千萬不可輕易批評孩子。
積極的暗示:「你很聰明」;「你在媽媽心中是最棒的!」「你將來一定是一個大人物。」
方法二: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
父母逼孩子去學習,雖然有時可以達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方法不能產生長效,而且孩子絕對不會心甘情願地去學習,尤其是到了四年級,如果父母再逼著孩子去學習,孩子就要產生逆反心理了。
明智的父母不是逼著孩子去學習,而是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變「要他學」為「他要學」!父母的言傳身教、創造一些學習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好辦法。
方法三:父母要謹慎對待「陪讀」
很多家長每天晚上都輔導孩子做作業、為孩子檢查作業,這種陪讀現像是毀滅孩子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最大「殺手」。案例:
一個作業次次都得「優」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看著滿是紅叉的試卷,老師找來男孩對話。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說出了心裡話:「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點做完,因為只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上網。」「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老師問。「不怕,因為媽媽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有一點點的錯誤,媽媽都會發現。」男孩自豪地說。
「那你遇到很難做的題怎麼辦?」「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訴媽媽我不會做,媽媽就給我講。」「媽媽給你講了,你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做嗎?」「我當時很明白,但是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在媽媽的提醒下我會做,要是沒人告訴我用哪種方法,我就不會做了。這次考試就是這樣,看著這些題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麼方法來。」
10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很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畢竟是孩子,愛玩是天性,他們總想快點把作業做完,以便去玩,於是很多壞毛病便從他們的作業中體現出來,如:粗心馬虎、不認真思考問題、考慮問題不全面……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就會為此而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挨老師的批評。但是家長卻剝奪了他們承受自然後果的權利,家長在為孩子檢查作業時,把他們的錯誤都指出來了。這時,孩子就懶得去思考了,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就照著父母所說的答案寫上了,更不用說去改正壞毛病了。並且,當孩子有了依靠時,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都會明顯地降低。


4孩子習慣的定型期
注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
國外一位研究行為學的專家做了這樣一項調查:專家分別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測試,這次測試的內容包括知識測試、能力測試和習慣測試。
測試的結果令這位專家很驚奇,因為他發現,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趨勢,但他們的習慣得分卻沒有太大改變。
專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小學的中低年級,而四或五年級是一個「分水嶺」。也就是說,在四、五年級之前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那這些好習慣將會伴隨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級之後,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惡習,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否則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關鍵:
首先,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四、五年級是強化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關鍵時期,過了這個關鍵期,這些壞習慣將不會輕易改掉。
其次,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特點來看,儘管這時的孩子意志力發展還只是初步的,並且是不穩定的,但在這個時候,孩子的意志力發展開始由弱到強,由他律到自律過度。孩子會通過克制自己,主動培養一些好習慣和改​​正一些壞習慣。因此好習慣的培養和壞習慣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最後,孩子在10歲左右,由於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孩子行動的動機開始由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轉化。孩子會努力地表現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評價。
家長在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改正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或者說,必須具備哪些教育觀念呢?
方法一:給孩子創造好習慣形成的好環境。
任何一種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任何一種壞習慣的改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父母一定要記住這樣一條真理:孩子的好習慣越早培養越好。
方法二: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習慣10歲左右,孩子的大腦進入一個迅猛發展期,這時的孩子已經有了理性思維的能力。
再遇到問題,他們已經能夠做到理智思考、換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即是媽媽主動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們往往不能真正體諒媽媽的辛苦,當孩子年齡已大,他們懶惰、不體諒他人的習慣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樣暗示,相比都是無效的。而在理性思維剛剛出現的四、五年級左右,父母的這種暗示則是非常必須且必要的。多方教育專家通過細心地觀察和研究發現,孩子在四、五年級左右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往往更具有持久性。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在四年級左右所養成的良好習慣,將會比孩子在其他年齡段養成的好習慣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靈。
生活習慣:勤勞、講衛生、講禮貌、有愛心、能夠體諒他人;學習習慣:愛思考、細心、課前預習、課後復習;性格:堅強、勇敢、樂觀、積極。
方法三: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好習慣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做家長的不能企圖孩子「一口吃個胖子」。利用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加法原則,讓孩子慢慢來。壞習慣也是一點點改正過來的,這樣做不僅能保護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讓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戰勝自己的成就感,從而對自己的信心也會大增。
方法四: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需要家長的權威和毅力。
父母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必須有一定的權威,在徵得孩子統一的基礎上,給孩子製定出一些「紀律」和「規則」。美國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但是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需要花費的時間比21天要更多,這就要求父母在糾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有毅力。面對孩子的耍賴、軟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協。

搜集整理方法 持之以恆 目的必達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閉

熱門主題上一條 /10 下一條

有名分很多種:94愛醫學美容| 整形| 韓風| 大愛| 隆鼻價格比較| 平價雙眼皮| 優醫師請開版| 94im

聯繫我們|手機版|小黑屋|生活格子 | 整形 | 醫學美容

GMT+8, 2024-4-20 12:31 , Processed in 0.02633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