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格子

標題: 抽脂後用自體脂肪豐頰.蘋果肌(有照片) [打印本頁]

作者: 搜口碑    時間: 2013-10-8 21:26
標題: 抽脂後用自體脂肪豐頰.蘋果肌(有照片)
抽脂後用自體脂肪豐頰.蘋果肌(有照片).

體脂肪豐頰答客問:
Q:注射脂肪後是否需要包紮?可以正常飲食嗎?
A:無須包紮。若口腔內有傷口,請於麻醉藥效消除後方可進食;並建議手術後一週內每次進食後,均應以開水刷牙漱口。
Q:注射脂肪以後會被吸收嗎?
A:會,脂肪注射進入皮下組織後,會有少部份被吸收;一般而言,植入脂肪被吸收的比率,與注射脂肪的層次與技巧,及患者本身體質有關,通常可在3個月後進行第二次補脂。
Q:注射脂肪的傷口在哪?
A:豐頰的脂肪注射孔隱藏在口腔內,填補太陽穴凹陷的注射孔可以藏在口腔內,也可以藏於頭皮區。
Q:聽說用自體脂肪豐頰,如果變胖了,臉頰會比豐頰前還容易發胖,真的嗎?
A:移植的脂肪是活的細胞,若體重增加,臉頰自然也會跟著變胖;這就像一般人即使沒有動過這類手術,體重增加時,臉也會跟著變胖的。
---------------------
因使用在臉頰上的脂肪不像移植豐胸需要大量的脂肪,所以我們會利用小型的抽脂器具Lipomini將自體脂肪不經過破壞的取出,經過統計,最適合做為抽脂部位為大腿及腹部的脂肪,因這些部位的脂肪數量較多也較有利於保存。之後我們會將抽出的脂肪純化,離心分離出純脂肪。這步驟很重要,因早期的離心及脂肪純化的技術不成熟,使得脂肪的存活率並不高。
--------------------
性感藝人白白是個怎麼吃也吃不胖的女生,天生的凹凹臉總是被攝影師嫌說太瘦了!!下定決心利用自體脂肪移植技術,將小肚肚的脂肪移植填補豐頰~

---------------------
填補蘋果肌的方法可以用玻尿酸膠原蛋白為什麼要選擇自體脂肪豐頰∼?

玻尿酸
優點:施打後立即長出蘋果肌,也不需要花時間手術,算是個OL午后變美術
缺點:豐頰後,依照個人保養習慣僅會維持三個月~半年

自體脂肪
缺點:需要空出一天時間手術,大約一週恢復期
優點:自體脂肪存活率因人而異可達到五成左右,當然術後以及日後作息仍會有影響
不過若照顧得宜,基本上是永久存在的;再者脂肪可以做出臉部細微調整
這點是玻尿酸無法完成的;而針對被抽脂部位可以有微小的雕塑調幅;
最後以價格換算下,自體脂肪當然是比較便宜的啦∼!

基本上拯救蘋果肌這件事情,玻尿酸、膠原蛋白都試過了
在做完自體脂肪相比較後,真的自體脂肪是效果讓我最滿意的一種~
先給各位看看以下四張尚未補蘋果肌前的照片
這些照片都是很近期拍的
實在有太多人每每看到我總會問是不是過得不太順遂(太憔悴了這樣)
也因為如此才讓我下定決心做威塑時一併補一補這樣!


今年一月去香港出席水刀活動時拍的,沒有蘋果肌淚溝超明顯

臉型比例顯得超長,而不可否認看起來很輕熟女~~


我的淚溝是連粉都遮不住,看起來真的挺糟糕的~(掩面逃跑)
—-OKay,接下來幾張就是已經補完蘋果肌的術後照囉!
若單純只補單一部位,其實真的也沒甚麼恢復期的問題存在
臉上不會有縫線,頂多就是極為小的針孔,貼個三天人工皮就好了

這張是術後一週拍攝的,只簡單上防曬,可是氣色就很好很有精神活力的樣子


這大概是術後兩週左右吧,接受大陸湖南衛視採訪時拍攝
因為補了蘋果肌所以淚溝也就消失了∼


好喜歡這張,瞧瞧我的蘋果,紅通通好美啊!XDD




現在大家都說我素顏和淡妝比較美∼哈哈哈
而且現在素顏或淡妝,都會被誤判是20出頭的女孩
甚至還被稱做為童顏巨乳∼噗噗~真是不敢當啊!
不過聽到被這樣叫,還是值得開心的啦!

跟大家說是輕熟女也沒人要相信這樣
哦~有網友之前發問,補蘋果肌後觸感會是硬的嗎?笑起來臉會僵嗎?
嗯∼∼首先補完定型後,觸感應該是QQ有彈性的,而不是硬邦邦
如果硬邦邦那就很詭異了∼再來,笑起來完全不會有僵硬問題啊!
你看我的照片,會很僵硬嗎?!
我覺得挺自然的,至少不知道我去做手術的朋友,他們完全看不出來我動過哪

最後,每個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值,而醫生和自我的審美觀一定大不相同
進行手術前,這些務必和醫生溝通詳細,做得良好的評估,才不會造成雙方認知差異唷!
還有,進行整形這件事情,比價不是不可以,但我必須要說,若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自己想想,最後的成果會有可能是滿意的嗎?!當然也非一定高價就是會令人滿意
你不一定要與我選擇同間,但至少在選擇醫美診所時,醫術和設備真的不要輕忽了~~

啾咪~愛美有哩,整形無罪~希望大家都能變美變得更有自信唷!

[ 本帖最後由 搜口碑 於 2013-10-8 21:28 編輯 ]
作者: 到茶局老大    時間: 2013-11-6 23:47
不錯啊,效果很明顯唷




歡迎光臨 生活格子 (http://bbs.105lif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